在1992年就来到中关村,在这里经营了19年的吴林国看来,假如说商户以往这么做是出于贪婪,如今则是因为僧变多而粥变少——销量不够就咽不下硬邦邦的租金、人力等成本,不少人为了求生而不得不铤而走险。至于过分热情的拉客行为,则是从2008年时愈演愈烈的。他觉得,如果卖场能减少经营面积和商家数量,倒不失为一个避免惨烈和无序竞争的办法。
即使是中关村商家的对手、曾经在这里摆过摊的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也觉得,减少卖场面积,会留下正规商家,去除水货假货,让整体服务好起来,甚至也会迫使京东再提高服务的质量,“是(中关村卖场)避免死亡的最好手段”。
但对高伟华这样的卖场经营者来说,这却是个两难:如果不压缩面积,就没办法“治本”;但如果自己主动压缩卖场面积,无疑会在租金上遭受损失,而是否真能节制商户抢客、报高价等行为也未可知。
“不改是等死,改了可能是找死。”高伟华说。
在他左右为难时,一直没什么动作的海淀区政府在2010年上半年成立了管辖这几个卖场的西区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开始频繁找海龙以及鼎好和E世界去谈话。
在海淀区的规划中,对海龙的定位是“北京新潜力企业创新园”,海龙的新主顾应该是那些“创新型企业”。
政府和时代都改变了喜好。入驻中关村的创新型企业将得到3年的租金补贴,补贴比例逐年递减,其中第一年补贴比例达到50%。
位于海龙16层的中搜公司算是较早入驻的一家。中搜是帮人搭建网站并提供站内搜索技术的公司,因为之前帮海龙建过网站,有合作,在2010年年底跟海龙的人聊天时知道了海龙改造的消息。中搜原本在北航的首享大厦办公,关于海龙,他们最担心一点:这里人太多太杂乱。不过海龙答应中搜,会帮他们去申请创新型企业的资格。
位于11层的创新工场点心团队进驻较晚,这个对Android系统进行再开发、顶着创新工场和李开复名头的公司得到了中关村管委会的特别照顾。这家公司不仅能够拿到三年的房租补贴,中关村管委会还帮他们找了包括海龙在内的好几个楼宇。因为当时已经空置了很久的海龙急于要找符合“创新”标准的公司,管委会又帮点心团队谈下了更高的免租期。
但对海龙的招商部门来说,他们相熟的都是商家,要去找那些政府规划中所说的“创新型企业”入驻并不容易。加上公司们都担心海龙环境太杂乱,海龙的高层楼层大面积空置了11个月,据高伟业说,租金损失了几百万。
而且,政府给出的卖场改造规划并不那么切合实际。比如,海淀区政府给鼎好的规划是做“以台资企业资本中心为主的科技金融机构聚集地”,这让鼎好策划副总监姜惠蓉感到迷惑和无从下手。
2009年时,中关村金融办介绍了两家台资金融公司给鼎好,但两家公司来鼎好看过一次后就再也没来过。
房产咨询和中介机构仲量联行分析表示,大型的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所,还是更愿意挨着它们所服务的公司所在地——CBD和金融街,而且中关村的多数写字楼对金融机构来说还不够高档。
时代变迁,能获得更多收益、代表未来方向的显然已经不是个体商户了。e世界的写字楼部分原本全都租给了商户,楼上热闹非常。但如今在电梯口带客上楼的销售员已经没那么多,在商户们租下的写字间里,叫卖声也变少了。
公司对中关村写字楼的需求确实在增加,根据仲量联行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中关村甲级写字楼平均出租率为90.7%,租金较去年同比增长了24.2%。
而高伟华则听说,从2010年年末开始的科技公司上市热潮吹热了风险投资商和创业者们的心,正有越来越多的IT公司在中关村找地方落脚。
四个月前,新东方租下了e世界的12和15两层(e世界没有13和14层),一个月前,游戏公司星空传说租下了16层。
海龙也有了好消息,在几家企业装修入驻完毕、示范了这里也能成为办公之地后,滞销已久的写字间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被租了出去。
对于成立于2003年的中搜来说,海龙的优点在于离新浪、腾讯这样的大公司足够近,有“氛围”,以及交通便利。而对点心这样的创业团队来说重要的是,它离各大高校很近,离北大甚至只有一街之隔,这有助于招揽大学生实习和加入公司。
不过,这些优点是中关村西区的所有写字楼所共有的,海龙的特殊性只是在于,作为一栋有12年历史的老楼,它的租金相较其他地方实在算便宜。
但新面孔的到来并不足以让中关村就此扭转航向。
对于在中关村干了十来年的笔记本经销商任涛来说,海龙对他的意义要比对普通公司特殊得多。他不少在中关村的相熟卖家会找他来买笔记本,而当他的顾客想买除了笔记本外的其他IT产品时,他下趟楼就能从熟人那拿到。他的公司原本在海龙11层,因为他的生意来自网络销售和老客户,而非拉零散客人入场,海龙答应让他留下来,但要把11楼的位置让给新公司,搬到10层。虽然新房间比他的老地方要大几十平米,他用不了那么多,但还是租了下来。
而对于做DIY装机生意的人来说,中关村更加重要。赵海龙去年就听说了政府要改造卖场的消息——卖场要以体验展示为主要功能,“取消现有电子卖场零售、拼装等低端销售形式”,力求高端化——但在他看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DIY整体搬迁,要么就都还呆在中关村。
攒机涉及几十种配件,而每种配件又有几十个牌子,通常一家商户代理一种配件的一两个牌子,这意味着这门生意会涉及到数百家商户。赵海龙指着对面的铺子说,在这里装机,我要根电线,要个内存,走过去半分钟就能搞定,如果搬去联想桥,吭哧吭哧一个来回要半个钟头,而且利润又薄,我为了赚几十块钱值得吗?
海龙电子卖场总经理高伟华说,自己对政府取消DIY的要求是“有保留地赞同”。而对于海龙的未来,他说还是会以卖场为主。
赞同是因为缩小DIY的面积是大势所趋,而“有保留”是因为这是IT卖场人气和生意的重要来源。在包括海龙在内的中关村三大电子卖场中,DIY和配件区几乎都占了两层,加起来占中关村卖场总面积的1/3。“尤其面积大的那两家(鼎好和e世界),不做DIY他们空那么多面积怎么办?”
“(卖场)未来无非是铺子大一点、装修环境好一点嘛。”e世界的副总经理廖丽亚(微博)说。
在鼎好策划副总监姜惠蓉看来,中关村的魅力以及消费者长久以来形成的认知在于,“什么都在中关村买得到”。而且“消费者是很敏感的”。姜说根据自己的经验,假如卖场有空位、显露出些微萧条的迹象,买东西的人就会觉得可疑、不愿意购买。而且,成交量的下降不会与商铺面积的下降同步,而是会呈“几何级数下降”。
长城研究所的副所长赵穆兰曾在中关村管委会研究室干了15年,她坚决反对海淀区政府对卖场的做法。老太太用一根指头点着自己的脑门说,那么多人那么多年找到的方向、形成的东西,其未来哪是一个脑子、一个决策所能想清楚的。
她以隆福寺为例说,当年政府要整修,但整修完了之后,隆福寺的人气也就断了——中关村卖场这块牌子的形成、人气的聚集花了20年,现在政府决定不要了,也不觉得可惜,但如果断了之后想再续起来,哪儿那么好续啊?
海龙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中关村三大电子卖场中面积最小的一家——鼎好共有20万平米,e世界有15万平米,海龙只有7万平米。此外,海龙1999年开业,比鼎好早三年半,比e世界早5年半,“钱早赚回来了”,经营压力小。
姜惠蓉说,鼎好拿地建楼花了20亿元,每年收租金能收两三亿,依然有极大的回本盈利压力。而如果要取消DIY,就等于有几万平方米的面积要空置;如果只能建高端形象店,而IT的大牌子就那么三四十个,就意味着鼎好只能租出去两万平方米,大部分要空置。“我们什么都没法做,只能等,看政府有没有能实际可操作的方案拿出来。”
“现在毕竟是市场经济,我们也没办法命令人家。”中关村西区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目前,在有50多万平方米商铺的中关村卖场,还很难看出海龙减掉3万平方米高层卖场的成效如何。无论在海龙,还是在其他卖场,从进门开始就不绝于耳的拉客声依然如故,一个叫做“懒惰邹邹”、有2800多粉丝的新浪微博加V用户6月24日在微博上抱怨,在中关村买笔记本被宰了、比网上报价多花了1000块。不过呆在海龙10层的任涛觉得现在挺好,至少挺清净,身边不再有虚报低价的铺子来撬他的客人了。
回忆往昔时,吴林国表情复杂。大学时拿了双学位,下海前在首钢当工程师的他说,与其他1992年下海的人相比,自己没什么所成。而关于未来怎么提高利润,自己“没有任何办法”,因为所有的新高利润都来自新技术和新产品。
在海龙的10楼往上,写字区的年轻人穿着得体,显然都受过良好教育。在一间公司Logo都还没装上的大办公室里,一些人在硕大的苹果电脑屏面前叉开双脚,悠然自得,对于新入驻的大厦,他们最关心的是怎么停车的问题。
而在楼下卖场,年轻的销售员满口“哥、姐”,他们来自无名的学校或者没什么学历。
他们像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人,未来他们谁会是中关村的主人?
-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