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创业过程中,有没有特别让你感动的东西?
雷军:去年4月10号我创办了小米,到去年年底拿了A轮融资加内部融资共4100万美元,公司作价2.5亿美元。这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奇迹。4100万美元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创业团队和第一批员工共56个人,大家一起投了1100万美元。雷军投钱,大家应该不惊讶,但很多员工都投资了小米,而且是跟VC一样的价钱。
有个故事,我们最早的几个员工中有一个小女孩,研究生毕业,在另外一家大公司干过两年,在这里负责行政,我觉得她应该没有太多积蓄。这个同事给大家群发了邮件,说我回去跟我妈妈说,把我的嫁妆钱投给小米,从此我就“嫁给小米”了。这个同事后来真的投了不少钱。另外一个同事,他把他们家的港股全部卖了,换成“米股”。
同事们要一起投资的时候,我有很大压力。我自己掏钱创业,赔了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拉了这么多同事一起赔,日子就很难过了。但换个角度,整个团队一起投,大家更有积极性,还会监督我,不让我做什么昏庸的决定。
1100万美金不是小数字,是我们所有员工自己的血汗钱,所以泡不泡沫没有关系,这是我们自己掏钱干的,表示我们对小米的信心不是靠说的,而是真金白银投的。
《21世纪》:你这次创业的过程十分低调,为什么?
雷军:我觉得这次能不能成,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决心。我们已经汇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资源,足够的钱,能不能干成事情肯定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创业能否成功,很重要的就是心态,假如我努力过后还是输了,就算了,对外说没有干过,就完了。
从去年开始,我们跟每一个人都要求对小米的事情守口如瓶。过去大家对小米了解得比较少,是因为我创业的时候就强调,要低调、低调、再低调。过去三四年我的主业是天使投资人,我天天看到的都是失败的团队,所以我们要足够小心,一定要有危机感,有好的心态,避免外界的干扰。
全能型“小米”
《21世纪》:公司为什么叫“小米”?
雷军:有三个寓意。一是我们要做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手机只是我们业务一部分。二是虽然我们拿了很多钱,团队经历很好,但我们还是要有艰苦创业的决心,要靠小米加步枪,得认认真真创业。第三,从名字上我们特别想传达一种信息,就是要做一个务实低调的公司。
《21世纪》:你们的对标是“苹果”公司吧,你觉得小米凭什么可以做超越苹果的硬件产品?
雷军:“苹果”公司是神,是不可超越的。小米从来没想过超越苹果,只是在向苹果致敬。苹果在极简方面已经做到极致了,我们要走的是另一条路,“易上手,难精通”,让手机体现每个人的性格,博大精深。
至于我们的底气,首先是团队,联合创始人都具备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平均超15年的从业经验。比如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和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锋等。
其次是产业环境。我们的一位投资人曾与苹果诸多高层深度沟通过,苹果认为自己没有竞争对手,因为其他公司要么是硬件公司、软件公司,要么是互联网公司,没有全能型公司,而非全能型公司不足以与苹果抗衡。
由此,这位投资人的判断是,如果有一家全能型公司,而且产生在中国,那么就一定可以挑战苹果。中国市场很特殊,一是非常大,二是有一定封闭性,跨国公司来之后都有点水土不服,最后是移动设备市场是一个开放市场,手机不仅通过运营商销售。这三个特点决定了“一家全能型公司”在中国一定有机会。
《21世纪》:你要做的就是证明小米是一家全能型的公司?
雷军:创办的时候我就想,小米要成功,一定要做一家全能型公司,软件、互联网、硬件面面俱到,面面都要强。
然后就是找人,我跟林斌商量的时候,确定了一个标准,每个领域的领军人要有绝对的优势。比如手机硬件,我、林斌都不行,周博士(周光平)在业内绝对有优势,他的经验无以伦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投资人投了我们。
《21世纪》:目前各项业务发展状况如何?融资状况又如何?
雷军:2010年底推出的手机聊天软件米聊,半年内注册用户突破300万。2010年8月16日推出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6月底社区活跃用户达30万。此外产品还包括迷人浏览器、小米司机、小米读书等,这些产品不过是用来练手的,但目前手机APP已经收获百万级月度活跃用户。
我们的A轮融资引入Morningside、启明和IDG为主的风险投资约3000万美元,公司56名员工也投资了1100万美元。4100万做研发是足够了,小米手机量产之后,需要非常大的资金规模,肯定会再融资。一方面是直接融资,一方面是使用银行贷款、信用证等间接融资,这是所有硬件公司都会用的手段。
《21世纪》:做全能型公司,你们未来会走苹果道路,还是谷歌道路?
雷军:我们的产品线遍及手机硬件、操作系统、软件服务等领域,并非想靠硬件盈利,只是为了硬件、软件更完美无缝契合,为用户提供更流畅极致的内容、服务,提升用户的手机端移动互联网体验。
近十年来,中国手机产业历经数轮变迁,iPhone和Android的发展改变了手机行业的游戏规则。终端标准化集成越来越成熟,终端的竞争不再是手机行业的核心,终端+内容+服务所带给用户的使用体验才是重中之重。
重塑“金山梦”
《21世纪》:投资很成功,创业也在路上,你为什么还要回到金山软件?
雷军:我对金山怀有很深很深的感情,这个感情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
20年前,我22岁的时候加入金山,当时金山只有五六个人,我是第六个。没过多久,承蒙两位老板厚爱,我在1993年做了常务副总裁,所以我在早期一直是配合求伯君管理公司的。1998年求总提名,董事会任命我担任CEO时,公司也只有78人。到2007年,金山接近两千人,并完成了IPO。
我在金山工作的15年,每天十几个小时,每周七天,把我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这家公司里。“我的青春,我的金山”,每每想到这句话,我都是感慨万千。
过去三四年的时间里,我不在金山第一线,但我一直是金山副董事长和主要股东,参与还是比较多的。我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只要我可以做的话,如果金山有任何困难和问题,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夸张点说,我都愿意为金山赴汤蹈火,因为我一度把金山看作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21世纪》:什么时候决定回金山的?
雷军:去年的六七月份,求总找我,反复纠结之后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我协助他做一些工作,每周参加金山例会,帮助他推动金山这次改革。
《21世纪》:从去年到现在做了哪些工作?
雷军:我认为自己还是下了蛮大的功夫,其实就是分管金山新一轮改革,所以去年就有了(西山居)独立子公司、金山毒霸和可牛的合并等一系列事情。一个多月前,求总又来找我,反复表态他实在是想退休了,张老板(张旋龙)也天天说服我。我也特别理解求总想退休的心情。
我说我已经在尽我最大的努力,再出任CEO,给自己的时间不够。求总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我最后答应了,然后出任董事长。
但我知道金山是多么重的一副担子,我知道很多人在看着我,尤其是我们的员工、用户、股东在看着我,我只能拼命往前冲。
《21世纪》:对于金山今后的发展,你有哪些计划?
雷军:三个坚持。第一个,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民族产业之路,做中国软件行业的排头兵;第二个,坚持弘扬金山的使命感和文化价值观,就是“肯学,肯干,关键时候不掉链子”;第三个,坚持金山的改革道路不动摇,包括从去年开始的内部MBO,包产到户。
金山改革已经一年了,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大方向、大潮流是好的。像西山居的同事们,改革短短两个季度,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季度财报显示,在没有任何新游戏的情况下,整个国内游戏业务增长了3%,其中西山居的游戏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金山毒霸,据1月份的报告,全互联网用户的覆盖已经达到14%左右。
侯继勇
-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