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之前的20个交易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171只中国概念股中,143只下跌,其中22只跌幅超过30%,今年赴美上市的12家中国概念股中9家跌破发行价。
编者按:2011年,对于中国概念股来说,绝对是一个注定要留在史册的年头。在这一年里,中国企业既有在一个月里5家企业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辉煌,也有46家已经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因为遭到第三方空头机构的猎杀被迫退市或停牌的沉沦。深刻总结国内企业在2011年上市和遭猎杀的经验教训,对于更多的国内企业熟悉和了解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正确应对反猎杀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我们梳理了2011年中国概念股走过的风雨历程,以飨读者。
■ 本报记者 贺 骏
2011年,中国概念股流年不利。从去年开始的针对中国概念股的做空风潮在2011年愈演愈烈,从借壳上市的小公司到多年来的明星公司,几乎全部遭到做空,可谓无一幸免。而做空的极致,就是被做空的中国概念股股价暴跌、失去投资者信任,直至被摘牌。覆巢之下难有完卵。从去年年底至今的新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也纷纷破发。大量新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不足发行价的一半。
做空成为跨年度“行情”
除了百度、新浪、搜狐、优酷等大量知名的中国概念股之外,其实在美国市场还有数量更多的毫无名声可言的中国概念股。这其中,可谓是鱼龙混杂。
研究机构Deal Flow的数据显示,去年有78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借壳上市。由于经过复杂的财务包装,这些借壳上市的企业成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的重点,而紧跟在SEC之后的,就是做空机构。2010年7月,美国浑水公司指责东方纸业存在欺诈行为,将其评级调低至强力卖出,目标价1美元以下。东方纸业一周蒸发50%的市值,并成为做空浪潮中的溺死者。随后,浑水又在23天之内做空绿诺科技再战成功,并多次做空中国概念股。另外一家研究机构香橼则在成功做空中国生物、中国阀门后,又狙击了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东南融通。一时间,大量中国概念股人心惶惶,生怕被浑水和香橼等做空机构瞄上。
随着做空的屡屡得手,做空机构瞄上了更为知名的中国概念股,近几周来,以奇虎360、分众传媒等“大腕儿”为代表的一批公司再遭空头猎杀,尽管奇虎360、分众传媒迅速反击,但是也让做空机构探出了虚实,即市值很高的知名中国概念股同样可以做空。
这些做空机构背后所依仗的是海外投资者的“群众基础”。目前,不少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财务问题心存忧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11月30日,在这次中国概念股做空潮中,已有67家公司不同程度地遭到做空组织的公开质疑,其中有46家被长期停牌和已经退市。
针对做空“清者自清”
尽管浑水等公司的做空利益链被屡屡曝光且受到诟病,但是不少清醒的企业家还是更愿意反躬自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2011年11月17日,美国调查机构olP Global发布报告对新东方提出了质疑,认为新东方在合并公司财务业绩时,并未将公司间交易排除在外,从而导致新东方2007年至2010年间营收被夸大了近1.67亿美元,净利润被夸大了1.37亿美元。
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随即反应称:“这份质疑报告完全没有价值。公司所有财务信息均是经过四大独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符合美国GAAP标准的真实财务数据。”
不过,事后俞敏洪也直言,“资本市场对中国概念股的不信任,我认为不完全是市场问题,用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股票,有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我们本身。中国概念股股价掉下来,一方面是真的有人在背后做,另外一方面原因,是少数中国企业自己不争气,上市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企业发展得更好,而是自己尽可能多捞钱,为了上市尽可能编造虚假数据,导致世界的投资者对中国上市公司,尤其海外上市公司失去信心”。京东商城CEO刘强东近日也发微博称:“如果你的企业没有问题,即使短期股价受到挤压,但是早晚会回来的;如果你有任何不诚信行为,浑水可以让你付出惨重代价,甚至倒闭!”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最近在自己的微博上感谢那些“恶意攻击我们的对手”,因为“他们像磨刀石一样让我们充满斗志更加锋利”。
除了与做空者对战之外,有一家中国概念股决定彻底了断“尘缘”。11月22日,盛大网络公司发布公告,宣布私有化交易协议已获董事会批准,预计在2012年第一季度末之前完成退市。由此,盛大网络有望创下最大规模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主动退市纪录。
中国概念股纷纷回购自救
为了提振股价,增强控制力,大量中国概念股开展了股票回购行动。
11月28日,淘米网(NYSE:TAOM)宣布回购1000万美元的美国存托股。12月1日,网易宣布,将在不超过3个月的期限内对最多5000万美元的美国存托股进行回购。
更早之前,2011年3月,8家中国概念股企业宣布回购计划;6月,9家中国概念股宣布回购计划;8月,28家中国概念股提出回购计划;11月,携程、分众、淘米等提出回购计划。数据显示,今年5月至今,包括搜狐等知名公司在内41家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展开了合计12.76亿美元的回购行动。张朝阳对此表示:“回购意味着管理层对公司有信心。”
在港股方面,腾讯、阿里巴巴、网龙近来也是频频进行股票回购。据悉,阿里巴巴董事会2008年曾批准一项总值最多达20亿港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到目前为止,已花出4亿多港元。
2011年,对中国概念股而言是灰色的一年。不过,痛定思痛才能以利再战。值此年终,《证券日报》特别梳理了中国概念股十件大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11年中国概念股十件大事
1.首家赴美上市互联网公司中华网退市
2011年10月28日,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宣布,中华网投资集团 (Nasdaq:CHINA)(CDC)从当日起暂停交易。此前的10月5日,中华网投资集团提交破产申请。由此,中国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在12年后又成为第一家申请破产的赴美上市中国互联网公司。
1999年7月13日,中华网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20美元,融资9600万美元,成为中国首家赴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华尔街投资者反响热烈,市值高达50亿美元。次年1月,中华网乘胜追击,再次发放新股,募资3亿美元。2000年3月,中华网分拆旗下的门户网站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自此,市场上出现了两家中华网,一个是纳股中华网(Nasdaq:CHINA),一个是港股中华网(08006.HK),前者是后者的控股股东。2005年,纳股中华网更名为中华网投资集团(CDC),
点评:作为首家赴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华网的标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想当年,正是中华网掀起了海外上市的高潮,才有了新浪、搜狐、网易等的随后跟进。如今,这个前辈已风烛残年,怎能不让人扼腕长叹。(贺 骏)
2.土豆网成第二家海外上市视频网站
2011年8月17日,中国著名视频网站土豆网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代码为TUDO,发行价29美元,开盘价为25.11美元,收盘价25.56美元,较发行价下跌11.86%。在中国概念股风雨飘摇之际,此前准备上市的迅雷和盛大文学都纷纷停下脚步,因此,土豆的逆流而上为业界普遍视为“流血”上市。
早在去年11月,土豆网就向美国SEC提交了上市申请,后因王微和前妻杨蕾的股权纠纷问题而暂缓。随后,由于中国概念股普遍暴跌,土豆网一直在等待最佳上市窗口期。业界一度对土豆网的上市不太乐观。不过,最终土豆网还是印证了“好事多磨”这句古话。
尽管优酷、土豆已经相继上市,但是并不能掩盖全行业的亏损局面。有分析认为,目前视频网站亏损主要是战略亏损,是为抢夺市场份额,因为谁都想成为最后赢家之一。
点评:在土豆网于8月17日在美上市之后,截至目前,尚没有1家中国公司在美上市,从现有情势看,土豆网很有可能成为2011年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关门”弟子。对于土豆网而言,不知在庆幸之余,是否还有后怕?(贺 骏)
3.中概股赴美上市多种原因半路“夭折”
今年,有多家中国概念股欲赴美国上市,但中途放弃或失败。迅雷今年6月提供了IPO申请,计划融资2亿美元,10月取消了IPO计划。
与迅雷遭遇同样困境的,还有盛大文学。盛大文学曾提交IPO募股申请,计划在纽交所上市,最多筹集2亿美元资金。后来也决定暂停IPO。
点评:长期以来,部分中国企业总想到美国上市,希望自己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美国人也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会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利润回报。
然而,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后才发现,自己处在多角度聚光灯的照射之下。企业一旦有违规动作,监管机构立即出击,毫不手软。有分析人士表示,从长远看,目前中国概念股遭遇挫折未必是一件坏事,可以看作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融资所付的必要学费,关键是企业要反思并从中学习。(杨 萌)
4.中概股年内破发频现
2011年6月,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的处境急转直下,屡遭信用危机,股价市值大幅缩水。7月,众人关注的盛大文学和迅雷在上市前宣布暂缓上市,使得7月份在美国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为零。8月,推迟数月上市的土豆网逆市IPO开盘即破发。9月仍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10月至今市场上也再没有听到一家中国企业有赴美上市的计划公布。
据《证券日报》记者之前统计,在2011年赴美上市中国的14家公司中,除盛世巨龙没有相关数据外,仅有BCD半导体和奇虎360两家上市公司股价高于发行价,其余12家股价均已跌破发行价。
点评:不可否认的是,令做空者有机可乘的正是中国概念股普遍的财务管理不严谨。
这些企业赴美上市所遭遇的问题,大都并非因为空头势力所宣称的刻意欺诈,更多是因为对海外资本市场规则的不熟悉、上市匆忙、准备不足以及上市之后的松懈。(杨 萌)
- 上一页
- 下一页